
土耳其的隐形战机KAAN,还没正式量产,却已经抢走中国两个重要客户——印尼和埃及,如今连西班牙都开始考虑下单。 这款被专家称为“PPT战机”的KAAN,凭什么能截胡中国歼-35的潜在订单? 秘密藏在土耳其的“军贸魔术”里:用技术转让当诱饵、拿巴基斯坦当跳板、靠政治钻营抢市场。
印尼砸了100亿美元买48架KAAN,附带本地生产线;埃及放弃歼-35加入联合研发;西班牙因北约身份排除中国战机后,竟把KAAN列为F-35的替代选项。 土耳其造KAAN的核心技术,竟来自中国帮巴基斯坦建的枭龙生产线。 巴铁工程师直接帮土耳其优化组装流程,让一款试飞才3次的“半成品”,敢承诺2028年交付。
这场订单争夺战背后,是军贸逻辑的彻底颠覆:战机性能不再决定胜负,谁能给客户“技术主权幻觉”,谁就能通吃中等强国市场。
北约成员国的“非西方选项”
2025年8月,西班牙正式终止与美国F-35战斗机的采购谈判,导致其空军和海军陷入战力空窗期。 作为北约成员国,西班牙无法采购中国或俄罗斯战机,而欧洲六代机项目FCAS进度停滞,迫使西班牙国防部将目光转向土耳其的KAAN战斗机。
西班牙军方内部讨论文件显示,若土耳其能推出舰载版KAAN,西班牙未来新一代航母可能将其作为舰载机候选。 尽管西班牙与中国关系紧密——是最早响应“一带一路”的西欧国家,双方在农业、新能源领域合作规模超百亿欧元——但北约身份彻底封死了采购中国战机的可能性。
零定金+技术转让的诱惑
埃及空军原计划采购中国歼-35A战斗机,并已部署中国红旗-9B防空系统。 但2025年8月,埃及突然与土耳其签署KAAN合作协议,涵盖技术转让和本地组装。 土耳其开出的条件极具针对性:埃及前期无需支付定金,付款节点设定在KAAN量产成熟后;埃及获准参与机身制造,并可接触部分航电系统集成技术。
埃及的选择与其战略诉求直接相关:该国试图成为非洲首个拥有五代机组装能力的国家,同时规避西方装备的政治限制。 例如,美国对埃及F-16机队的导弹射程始终限制在70公里内,而KAAN配套的土耳其国产“游隼”导弹射程宣称达200公里。
棕榈油换战斗机
2025年6月,印尼与土耳其签署价值100亿美元的合同,采购48架KAAN战斗机。 合同允许印尼以棕榈油等自然资源抵扣部分货款,并包含在泗水市建设本地生产线的条款。 土耳其承诺转让40%零部件制造技术,包括机翼复合材料蒙皮和起落架系统。
印尼此前与韩国合作KF-21项目时,因技术转让比例不足而退出。 该国空军装备老化严重:2024年因发动机故障损失3架F-5战机,急需新机型填补战力缺口。 印尼国防部评估认为,尽管KAAN试飞次数不足,但其提供的工业合作深度远超其他选项。
枭龙生产线反哺KAAN
土耳其能快速推进KAAN量产,关键助力来自巴基斯坦。 2025年1月,土耳其与巴基斯坦在卡姆拉设立联合工厂,直接利用中巴枭龙战机的生产线设施。 巴基斯坦工程师将枭龙项目的三项核心技术经验移植到KAAN:
模块化测试流程:将战机地面测试周期从12周压缩至6周;
供应链管理体系:建立本土替代率40%的零件认证标准;
总装线节拍控制:单机装配工时从1800小时降至1100小时。
这批技术转移使KAAN从首飞到量产的周期,从行业常规的7-8年缩短至3年。 巴基斯坦的参与有其现实考量:该国通过协助KAAN项目,换取土耳其支持其升级JF-17 Block4战机,并获准生产KAAN的机载电子战设备。
KAAN的真实性能
截至2025年7月,KAAN原型机累计试飞仅3次,最长留空时间53分钟。 其技术状态呈现明显矛盾性:
动力系统:依赖美国通用电气提供的6台F110-GE-129发动机,但库存仅够支撑10次试飞。 土耳其国产TF35000发动机计划2032年装机,但中美同级别发动机研发平均耗时15年,6年周期被业界视为不切实际;
隐身性能:官方宣称雷达反射截面0.01-0.1㎡,但实际测试显示:
进气道未采用S形弯曲设计,导致雷达波直射发动机叶片;
座舱盖加强筋外露,铆钉未做埋入处理;
机翼前缘涂层不均匀,局部RCS飙升至0.5㎡。
欧洲风洞测试报告指出,KAAN实际隐身效能仅相当于4.8代战机;
航电系统:搭载土耳其自研MURAD有源相控阵雷达,宣称探测距离400公里,但测试中多目标跟踪上限为8个,低于宣传的16个。 人工智能辅助系统仅能执行预设指令,不具备动态学习能力。
土耳其的“战略替代”玩法
为规避技术短板,土耳其采用三层替代策略:
地缘替代:主攻被西方制裁或中国战机难以进入的市场,如埃及、西班牙;
工业替代:向印尼、埃及承诺本土化率30%-40%,而中国歼-35E仅提供15%的零部件本地化比例;
支付替代:接受资源易货、分期付款、联合研发等灵活方案。
这种模式已形成订单循环:沙特2025年7月宣布采购100架KAAN,资金部分用于资助埃及购买该机型,三国形成“三角合作体”。 土耳其借此锁定超300架意向订单,尽管实际交付能力存疑。
欧洲的反常助攻
2025年7月,土耳其以56亿美元高价采购40架欧洲“台风”战斗机,单价达1.4亿美元。 欧洲罕见让步:不仅同意转让导弹维护技术,还授权土耳其在本土检测软件升级包。
这笔交易暴露欧洲军工的困境:“台风”生产线面临停工风险,需订单维持运转。 而对土耳其而言,采购“台风”可暂时填补KAAN量产前的战力空窗,同时换取欧洲对KAAN项目的默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