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联入侵阿富汗新解:勃列日涅夫掉进了一个美国挖的大坑?
聊起苏联那栋大厦是怎么塌的,很多人都爱提“和平演变”,觉得是政治上玩不过美国人。这话说得没错,但总觉得少了点什么。有件事儿,我琢磨了很久,越想越不对劲——苏联当年为啥非要去啃阿富汗那块硬骨头?
那地方穷得叮当响,鸟不拉屎,除了地缘位置卡在几个大国中间有点意思,真没啥油水可捞。把十几万大军扔进那么个帝国坟场,在冷战那种你死我活的节骨眼上,跟主动往自己脖子上套绞索有啥区别?苏联图个啥?
说句心里话,这事儿怎么看都透着一股邪门。没有铁证如山,咱也不好把话说死,但把所有零碎的线索拼起来看,你会发现,苏联就像个被人牵着鼻子的牛,一步步心甘情愿地跳进了阿富汗那个无底洞。背后是不是山姆大叔在捣鬼?四十多年过去了,这笔糊涂账还是没算清。
七十年代末的苏联,日子已经不好过了。勃列日涅夫顶着个“勋章帝”的名头,可国家的经济早就拉胯了。整个国家就像个偏科生,光长肌肉(重工业和军工),脑子和身子(轻工业)却跟不上,GDP增速跟蜗牛爬似的。家里头矛盾一大堆,咋办?老法子,对外找个软柿子捏捏,转移一下注意力。
阿富汗,这个南边穷邻居,看着就挺合适。又穷又乱,美国人的手伸得也不长,打它,应该不费劲。再加上那会儿中东那边风起云涌,伊朗的伊斯兰革命搞得有声有色,苏联也怕这股风吹到自己家里,想着干脆把阿富汗变成自己的后花园,稳住南大门。
可怪就怪在,当时的勃列日涅夫,其实挺想跟美国人缓和关系的。他跟时任美国总统卡特见了好几次面,又是握手又是拥抱,维也纳的限武谈判桌上聊得火热,就指望着能削减点军费,让国内老百姓能多吃几块黄油。眼瞅着好日子就要来了,这时候跑去打阿富汗,不是把前面所有的外交努力都当废纸扔了吗?这账怎么算都不划算。
偏偏就在这个节骨眼上,阿富汗国内出事了。一个叫哈菲佐拉·阿明的人,把亲苏的塔拉基给搞下了台。这个阿明可不是善茬,聪明,手腕硬,野心比天大。他心里跟明镜似的,苏联人想把他当傀儡,可他偏不。他早年在美国留过学,据说还跟CIA旗下的什么“亚洲基金”有过不清不楚的联系。
在克里姆林宫那帮老头子眼里,阿明这不就是美国人插在自家后院的一根钉子吗?绝对不能让他站稳脚跟。可到底要不要出兵拔掉这颗钉子,苏联内部吵成了一锅粥。勃列日涅夫一开始也是踩着刹车的,开了好几次会,反复强调“不能出兵,不能出兵”。
他想玩一手更阴的,利用《苏阿友好条约》当幌子,嘴上说着和平,背地里支持塔拉基搞政变,把阿明换掉。谁能想到,阿明这人精明到家了,他居然在塔拉基的口袋里塞了个窃听器。苏联人的小九九,他听得一清二楚。结果可想而知,塔拉基还没动手就先被抓了,阿明顺理成章地坐上了头把交椅,回头就把苏联大使给赶走了。
这下好了,苏联的“代理人”计划彻底泡汤,脸被打得啪啪响。
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就更离奇了,一环扣一环,巧得像是提前写好的剧本。阿明坐稳位子后,居然一反常态,隔三差五就给莫斯科打电话,一把鼻涕一把泪地请求苏联老大哥派兵来“维稳”。这操作谁看得懂?一个刚刚把亲苏领导人干掉的家伙,反过来求苏联出兵保护自己?
更绝的是美国人的反应。按理说,苏联要在阿富汗动武,美国不得跳起来?可当时卡特的国家安全顾问布热津斯基,那个出了名的反苏鹰派,却公开表示,就算苏联出兵,美国也不会把这事儿跟限制战略武器的谈判挂钩。你品,你细品,这话听着是不是像在给苏联人吃定心丸?“你尽管打,我们不会管得太深。”
紧接着,美国驻阿富汗大使阿道夫·杜布斯在喀布尔被不明不白地干掉了。这下美国人更有了“正当理由”从阿富汗这个烂摊子里抽身了。你看,我们大使都死了,那地方太危险,我们不管了。
所有信号都指向一个结论:动手吧,没风险!阿明在“邀请”你,美国在“纵容”你,这简直是天赐良机。面对这种局面,克里姆林宫里那些主战派,比如国防部长乌斯季诺夫和克格勃头子安德罗波夫,腰杆子一下就硬了。最终,在一片“出兵”的呐喊声中,年迈体衰的勃列日涅夫,拍下了那个改变苏联国运的桌子。
1979年12月27日,苏军的钢铁洪流碾过阿姆河,开进了阿富汗。他们以为这是一次轻松的武装游行,没想到却一脚踏进了流沙里,越陷越深。这一陷,就是整整十年。十年啊,拖垮了经济,败坏了名声,成了压倒红色巨人的最后一根稻草之一。
后来,布热津斯基在接受法国《新观察家》周刊采访时,几乎是毫不掩饰地承认了。他说:“我们并非有意怂恿苏联出兵,但我们确实有意增加了他们出兵的可能性。”他还得意洋洋地反问记者:“让苏联陷入战争泥潭,和一些被煽动的穆斯林,哪个对世界历史更重要?”这棋下得可真够绝的。CIA那个著名的“旋风行动”(Operation Cyclone),每年拿出几亿美金,通过巴基斯坦把武器源源不断地送给阿富汗的游击队,让他们去消耗苏联人。
回过头来看,苏联固然是侵略者,这点没得洗。但整个决策过程,充满了诡异的巧合和精准的诱导。它就像一个贪婪又多疑的赌徒,被对手一步步引诱着,把所有筹码都推上了赌桌,最终输得精光。
这究竟是一连串不幸的巧合,还是美国人精心策划的一场世纪骗局?恐怕随着克里姆林宫红旗的落下,这个答案也一同被埋进了历史的尘埃里,再也无人知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