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56年4月,毛主席主席亲自拨通了空军司令刘亚楼的电话,下达了一项令后者心头紧张的指示:“刘亚楼,几天后我要乘飞机前往广州,你立即安排好!”刘亚楼听罢,冷汗直冒。当时中国空军刚刚组建不久,飞行员普遍缺乏经验和技术积累,他劝道:“主席,空军还不够成熟,还是等两年再说……”毛主席果断拒绝了等待,态度坚决:“我现在就要坐飞机!”
事已至此,刘亚楼别无选择,他只得将这一特殊请求报送中央。很快,北京方面召开紧急会议,经过权衡,提出让毛主席乘坐苏联顾问团的飞机南下。这一建议并未获得毛主席的认可。他获悉后情绪激动,明确提出:“我不接受苏联人的飞机!只要中国自己飞行员驾驶的专机!”
毛主席对此事如此坚持,背后其实饱含着他对中国空军的殷切期望。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他始终高度重视空军建设,亲自任命刘亚楼为首任司令,要求尽快打造具备战斗力的空军力量。经过七年的磨砺与发展,到1956年,中国空军已从无到有,实力日益增长。毛主席希望通过亲自乘坐国产专机,切身感受空军的成长和进步,因此坚持选择本国飞行员执行此次重要任务。
接到最后的决定后,刘亚楼深知责任重大。他必须物色最优秀的飞行员,以确保安全无虞。思忖再三,刘亚楼点名召见胡萍。胡萍是哈尔滨第一航空学校的早期毕业生,属于空军成立初期的骨干力量。自1954年以来,他多次承担周恩来总理的专机飞行任务,从未出现差错,飞行技术和心理素质俱佳。正因如此,胡萍被认为是此次任务的最佳人选。
得知自己将为毛主席驾驶专机,胡萍一时难以置信:“本来说要用苏联飞机,不是吗?”刘亚楼答道:“这次主席坚持要选中国人,我们确实无法推辞。这项任务极其重要,务必要确保安全。”胡萍立刻表态,全力以赴,坚定的神情让刘亚楼感到格外安心。
1956年5月3日,这一天成为中国空军史上的重要时刻。清晨7点半,毛主席在警卫的陪同下抵达机场,特意提出要见见机组人员。胡萍敬礼自报姓名,毛主席问道:“你多大了?”胡萍答:“33岁。”闻言,毛主席欣慰地说:“你们都很年轻啊。看到你们,我很高兴。相信你们一定能让空军迅速壮大!”
随后,毛主席在刘亚楼和公安部长罗瑞卿的陪同下登上专机。机舱内,毛主席望着窗外翻卷的云海,心情格外畅快:“置身云端,仿佛成了神仙!”当日下午四点,飞机安全抵达广州。走下舷梯时,毛主席满脸自豪地说道:“谁说中国没有好飞行员?在我我们的飞行员就是世界一流!”
据记载,毛主席一生共乘坐过23次飞机。第一次是在1945年8月28日,乘坐美国制造的C-47运输机;而首次搭乘中国飞行员驾驶的飞机,则是在1956年5月3日。直到1967年7月21日,毛主席最后一次坐上了飞机。
1956年春夏之交,毛主席坚持让中国飞行员执飞这趟航班,充分展现了他对空军力量的信任,以及对民族航空事业的关怀。伟人风范,令人由衷敬仰。愿以此记,缅怀毛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