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6第二届国防科技工业装备与信息技术博览会:智启强军新篇,共筑国家安全科技基石2026年4月23日至25日,第二届国防科技工业装备与信息技术博览会(以下简称“国防科技博览会”)将在上海汽车会展中心隆重举办。作为中国国防科技工业领域规模最大、层级最高、技术最前沿的综合性展会,本届博览会以“智驭强军·数创未来”为主题,聚焦国防科技自主创新与数字化转型,汇聚全球500余家顶尖企业、科研机构及军方代表,展览面积突破6万平方米,预计吸引专业观众超8万人次。这场展会不仅是中国国防科技实力的集中展示,更将成为全球军事技术交流与合作的关键平台。
一、战略定位:构建国防科技“创新联合体”
在百年变局与世纪疫情交织的背景下,国防科技自主可控已成为国家安全的核心命题。本届博览会突破传统装备展模式,首次构建“装备+技术+生态”三位一体架构,设立六大核心展区:
高精尖装备展区:集中展示新一代战斗机、无人作战系统、高超音速武器等战略装备模型及关键部件,中国航空工业、中国航天科技等央企将发布多款“20时代”装备升级成果。
信息技术创新展区:量子通信、人工智能、6G网络等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应用成为焦点,华为、中国电科等企业将展出抗干扰卫星通信终端、智能指挥控制系统等解决方案。
新材料与制造展区:碳纤维复合材料、3D打印钛合金部件、隐身涂层等突破性技术亮相,推动装备轻量化与性能跃升。
网信安全展区:针对军事数据泄露风险,展出自主可控操作系统、区块链加密传输、入侵检测系统等安全防护体系。
军民融合展区:民用高铁技术转化的高速移动指挥车、北斗导航在农业/物流领域的规模化应用案例,彰显“军转民”“民参军”双向赋能成效。
国际合作展区:俄罗斯、法国、以色列等国企业将展示航空发动机维修技术、舰载电子系统等合作成果,深化国际防务科技交流。
二、技术突破:解锁未来战争“数字密码”
博览会现场将涌现一批颠覆性技术,重新定义军事竞争规则:
AI驱动的智能作战系统: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展出的“蜂群无人机自主协同平台”,可实现200架无人机实时态势感知与任务动态分配,标志着无人作战从“脚本化”向“智能化”跨越。
量子科技军事化应用:中科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联合中国科大发布“量子密钥分发军用网络”,抗截获能力较传统加密提升10万倍,为战场通信安全提供“绝对防护”。
数字孪生装备运维:中国商飞推出的C919军用版数字孪生系统,可模拟飞机全生命周期数据,将维修效率提升40%,故障预测准确率达92%。
脑机接口操控技术:某民营科技企业首次公开“意念控制外骨骼装甲”原型机,士兵通过脑电波即可完成装备操作,开启人机融合作战新纪元。
三、生态协同:打造国防科技“上海样本”
博览会同期举办20余场高端论坛与对接活动,构建“政产学研用金”深度融合生态:
全球国防科技峰会:邀请中央军委装备发展部、国防科技大学专家解读《新时代中国国防白皮书》,并发布《2026国防科技十大趋势报告》。
军民融合创新大赛:设立1亿元专项基金,面向全国征集低空防御、单兵能源等领域的创新方案,优秀项目可直接进入军方采购目录。
长三角国防科技联盟成立仪式: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四地政府签署协议,共建联合实验室、共享人才库、互通产业链,推动区域国防科技一体化发展。
国际防务采购对接会:沙特、巴基斯坦等30国军方代表团与参展企业闭门洽谈,预计签署超50亿元合作协议,助力中国装备走向全球。
四、上海使命:建设全球国防科技创新枢纽
作为中国近代军事工业发源地与科技创新高地,上海正以博览会为契机,加速构建国防科技“两圈一链”:
产业生态圈:依托张江科学城、临港新片区,打造“研发-制造-应用”全链条集群,吸引航天八院、中船704所等机构落地。
人才集聚圈: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增设“智能无人系统”“军事大数据”等交叉学科,年培养国防科技人才超3000名。
全球供应链:建设国防科技标准国际化中心,推动中国标准与北约、ISO体系互认,提升国际话语权。
五、社会价值:厚植全民国防科技素养
博览会特别设立公众开放日,通过三大活动拉近国防科技与民众距离:
“未来战士”体验区:观众可穿戴外骨骼装甲、操作模拟驾驶舱,感受科技强军的震撼力量。
国防科技公开课:院士专家以“量子通信如何守护战场秘密”“AI如何改变战争形态”为题,开展科普讲座。
青少年创新工坊:提供3D打印无人机、编程机器人等实践项目,播种科技强军的种子。
从大航海时代的火炮到数字时代的算法,国防科技的每一次突破都在重塑人类文明进程。2026年4月的上海,将成为全球国防科技工作者共话未来的舞台——这里既有“国之重器”的硬核展示,也有“润物无声”的生态培育;既有面向战场的尖端技术,也有贴近民生的融合应用。当科技之光照亮强军之路,中国正以开放自信的姿态,为全球和平与发展贡献东方智慧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