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口迁徙的潮水:吉林、湖南与那些离开的人
一辆绿皮火车从长春站缓缓驶出,凌晨四点半,候车室里还有没睡醒的大学生抱着行李箱,耳机里放着东北话的说唱。22万人在一年间悄然离开吉林,这数字背后,是无数家庭厨房里的低语,是村头巷尾关于“外面世界”的传说。
老杨家小儿子去年冬天去了广东,说是进了个做电池的大厂,每月工资比在白山当老师还高。村里人不信,“南方能有啥好?”可过年回来,他带了三斤腊肠和一台二手iPhone,小侄女拉着他问:“叔,你那边真不用穿秋裤吗?”
今年初春,有个数据悄悄冒出来:2024年,山东常住人口减少43万、河南30万、湖南29万、吉林22.1万。这不是统计局里的冷冰冰表格,而是一桌饭菜少了一双筷子,一条街道关掉了两盏路灯。有人走得匆忙,有人走得决绝。
安徽老刘家的孙子上个月刚从芜湖回乡探亲,说合肥这几年变化大得很。“蔚来工厂都快排到我们镇旁边啦!”他兴奋地嚷嚷。过去提起安徽,就是劳务输出,现在倒成了“抢人大战”的黑马。据省里文件披露,仅汽车制造业2021-2023年净增十万人,比我小时候看过的县城电影票房涨幅还猛。
广东还是那个熟悉又陌生的地方。一位来自郴州的小姑娘,在深圳找工作时收到短信:“应届毕业生免费住宿15天。”她笑说,这比家门口招聘会上的饺子香多了。74万人涌入广东,不全是为了工资,更是奔着医保和便宜猪肉去——广州朋友跟我讲,他们那边五花肉才12块钱一斤,比长沙便宜不少。
再往东一点,浙江11个地级市全线增长。有一次在温州坐公交,一个司机师傅用温州话跟乘客聊起杭州新来的年轻人多,说楼下新开的奶茶店老板娘就是嘉兴大学毕业的。他感慨,现在连小孩学拼音都要分本地版和外来版,“杭州腔”成流行语。这种变化,比GDP曲线更真实,也更有烟火气。
但也不是每个人都能如愿以偿。在衡阳工作的阿明去年被裁员,本想留长沙,可房租太贵,只好跑去深圳试试运气。他调侃自己像打怪升级一样,从湘江头一路闯到珠江口,却始终没攒够买房的钱。他妈妈偶尔打电话劝他回来,“咱们这儿虽穷,好歹清静。”
河南的问题更棘手。我表姐考研时曾抱怨:“600分只能上一本,到外省就能进211。”郑州医院排队挂号要提前两周抢号,小城市却连专科医生都缺。这些琐碎的不公平,加速了一波又一波人的离开。据《中华网财经》统计,自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累计流出超1610万人,相当于一个中等欧洲国家的人口总量消失不见。
山东其实也挺尴尬。我爸前年回菏泽探亲时发现,高铁站附近新建的小区空置率惊人。本地人工资水平追不上物价上涨速度,而济南青岛这些大城市虽然看起来繁华,但薪资竞争力远逊于南方沿海。“咱这是GDP第三,可日子咋就紧巴巴呢?”他说完这句,把啤酒瓶碰响桌角,又陷入沉默。
东北三省,人情味最浓,也最让人心疼。从2010年至今,仅吉林就减少429万人口;辽源和白山早已跌破百万大关。当年的“吉剧团”演员如今多数改行送快递或摆摊卖烧烤。有专家分析(澎湃新闻),自然增长率转负提前四年出现,让很多政策措手不及。今年春节前夕,一位长春退休教师发朋友圈:昔日满座教室,如今只剩寥寥几张课桌,还贴着褪色毛主席像章——时间仿佛停滞,又仿佛加速向前冲刺,不留情面。
贵州则另辟蹊径。当别人忙着搬砖盖楼的时候,他们开始修数据中心。从2013年“东数西算”战略落地起,中国移动、华为乃至苹果iCloud相继选址贵安新区。一夜之间,当地理发店老板娘学会用手机收款码,大数据园区食堂午餐排队长龙变成常态。据内部员工透露,这几年软件业务收入翻14倍,但人才流动性极强,好多人干满一年拿奖金就跳槽隔壁公司——西南硅谷名副其实,却也是青春驿站而非归宿之所罢了。
人口迁徙并非单向直线。有趣的是,今年全国农村回流人口达847万,同比涨23.6%。应届毕业生、高龄农民工,还有返乡创业者构成主力军。我邻居家女儿研究生毕业后,在上海坚持不到半年,就带男友一起回老家搞民宿,她妈嘀咕一句:“城里光鲜亮丽,那都是别人的生活。”
建筑业萎缩导致50岁以上农民工就业难度激增73%,不少人在广州建筑工地下岗后选择返乡养鸡种菜,有人生意越做越红火,也有人守着空院叹息命苦。但谁也没有绝对答案,只是在各自选择中摸索前路罢了。《每日经济新闻》提过,中部困局尤其明显,比如湖南除了长沙,其余13市基本处于失血状态,以致深圳街头湘菜馆遍布,被戏称为“湖南第二省会”。
故事最后总归绕不开那些普通人的抉择。不管是江西婺源油菜花田间拍婚纱照的新娘,还是重庆北碚爬坡上坎赶公交的大爷,都在自己的轨迹上写下独特注脚。有时候深夜刷短视频,会看到哈尔滨小伙拍雪景寄给远方父母,看似平淡,其实藏尽千言万语——谁输谁赢,并无定论,只是谁留下来了,又是谁走远罢了。
记得小时候姥姥常念叨一句土话:“树挪死,人挪活。”意思浅显,道理却刻骨。今年夏天,她老人家八十大寿,我把这些故事讲给她听,她只是摇摇头,用夹杂山东腔调的话说,“你们爱去哪去哪吧,只要平安健康。”
内容来自公开资料与个人见解,仅供学习交流,不构成定论或权威史实参考。
部分信息参考澎湃新闻2025.03、《每日经济新闻》2025.04、《中华网财经》2025.07等公开报道及生活采访片段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