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电竞

热线电话:
爱电竞
热门搜索:
你的位置: 爱电竞 > 新闻动态 >

化妆品行业,集体返贫!

新闻动态 点击次数:64 发布日期:2025-08-10 22:54

化妆品行业,集体返贫!

化妆品批发市场的仓库里,堆着成山的临期面膜,老板正指挥工人往废品站送——“五毛钱一公斤,比卖废品还便宜”。三年前,这些面膜还能按盒卖给微商,一盒赚三块;现在连直播间都嫌它“没名气”,只能当垃圾处理。仓库角落的纸箱上,还印着“2023年度爆款”的烫金大字,墨迹未干,就已经成了时代的眼泪。

化妆品行业的“返贫”,不是个别品牌的猝死,是一场席卷全产业链的溃败。曾经靠一款“网红面霜”年销十亿的创始人,现在在朋友圈卖临期口红;开了十年美容院线工厂的老板,把车间改成了电商仓库,自己当起了打包工;连那些在小红书上坐拥百万粉丝的“成分党博主”,都开始接9.9元包邮的眉笔广告——这个被资本吹成“永远的朝阳产业”的行业,正在褪去所有华丽的泡沫,露出裸泳者的狼狈。

直播间绞杀:利润被啃得只剩骨头渣

化妆品行业的暴利神话,本就建立在“信息差”和“颜值溢价”上。一瓶成本50元的精华,贴个“贵妇牌”标签能卖500元,中间的450元里,有300元是广告和渠道费。可直播带货来了之后,这套逻辑被彻底颠覆——主播拿着放大镜看成本,逼着老板“成本价再降30%”,否则就“曝光你家成分不值这个价”。

有个做国货彩妆的老板算过账:以前在线下专柜卖一支口红,定价129元,能赚60元;现在进直播间,主播要抽成50%,再加15%的平台费,最后到手只剩20元,还得包邮、送小样。为了冲销量,他咬牙把价格压到59元,结果卖了十万支,一算账倒亏80万——“主播赚得盆满钵满,我成了给他们打工的”。更狠的是头部主播的“排他协议”:想进我的直播间,就不能给别人更低的价,否则全网拉黑。中小品牌没了议价权,只能在“赔钱赚吆喝”和“彻底没流量”之间二选一。

那些没挤进直播间的品牌,死得更快。化妆品批发市场的档口,以前客户排着队拿货,现在三天见不到一个人——微商渠道被直播冲垮,线下门店被电商挤死,连小区门口的美妆集合店,货架上摆的都是直播间爆款,小众品牌连露脸的机会都没有。有个老板守着一仓库的卸妆水,从去年卖到今年,只卖掉三分之一,“现在看见‘直播’两个字就发抖”。

成分党觉醒:营销泡沫碎得比卸妆还快

化妆品行业的另一个命门,是被“成分党”捅破的。以前靠“网红推荐”“明星代言”就能骗钱——随便找个工厂灌点乳液,贴个“纯天然”“干细胞”的标签,再请个十八线明星拍支广告,就能卖上三位数。可现在的消费者,手机里装着“美丽修行”,买支口红都要查成分表,哪个成分致痘、哪个防腐剂超标,比导购还门儿清。

“概念营销”失灵了。号称“抗衰老”的面霜,因为没加胜肽被骂“智商税”;鼓吹“纯天然”的面膜,查出含有化学防腐剂,评论区直接炸锅;连曾经的“药妆大牌”,都被扒出“成分和几十块的国货没区别”。有个靠“中草药护肤”走红的品牌,被博主扒出成分表前五位都是廉价甘油,直播间瞬间掉粉十万,库存积压了两个亿,老板连夜把“中草药”三个字从包装上抠了下来。

研发跟不上的品牌,死得最难看。化妆品行业的研发投入,平均不到营收的2%,很多小厂连实验室都没有,拿着别人的配方改改就敢量产。可成分党倒逼行业“真刀真枪拼研发”——珀莱雅靠“早C晚A”技术出圈,华熙生物用玻尿酸打透细分市场,那些只会抄配方、炒概念的小品牌,被反衬得像个笑话。有个老板想跟风做“油橄榄精华”,结果买的原料纯度不够,用户用了烂脸,投诉电话被打爆,最后只能关厂跑路,“以前觉得研发没用,现在才知道,没研发连死都死得难看”。

监管收紧:合规成本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化妆品行业的“野蛮生长”时代,彻底结束了。2024年《化妆品监督管理条例》全面收紧,从原料备案到生产流程,再到标签宣传,每一步都卡得死死的。以前随便印个“美白淡斑”的宣称,现在要提供临床数据;以前用个进口原料就能吹“国际大牌同源”,现在必须备案全链路证明;连包装上的字体大小、成分排序,都有严格规定。

合规成本成了中小品牌的催命符。做一款普通面霜,以前花五万块就能搞定备案,现在要请第三方检测机构做毒理实验、功效验证,一套流程下来至少二十万,还得等半年。有个做小众香氛的品牌,因为标签上“留香72小时”的宣称拿不出数据,被罚款五十万,直接把三年利润赔光了。更惨的是代工厂——以前接个小订单就能开工,现在必须升级无菌车间、配备检测设备,小厂没钱改造,只能关门,“以前是求着品牌来代工,现在是品牌求着大厂接订单,可大厂根本瞧不上小单子”。

跨境电商的好日子也到头了。以前从韩国、日本“人肉带货”,随便贴个中文标签就能卖,现在必须备案、缴税、做检疫,成本涨了三成,价格优势没了。保税仓里的进口面膜,堆了半年都卖不动,老板只能按“临期品”清仓,“以前赚的是信息差的钱,现在信息透明了,差价没了,利润也就没了”。

返贫的本质:从“割韭菜”到“被韭菜割”

化妆品行业的“集体返贫”,说到底是一场迟到的清算。这个行业太多年靠“忽悠”赚钱——靠网红吹、靠明星捧、靠概念骗,唯独不靠产品本身。当直播间的放大镜照出成本,当成分党的火眼金睛识破谎言,当监管的枷锁锁住歪门邪道,那些虚高的利润、泡沫的估值、虚假的繁荣,自然会烟消云散。

现在还活着的品牌,活法越来越卑微。曾经的“贵妇品牌”开始卖99元三支的口红,以前的“药妆大佬”在直播间喊“家人们,买一送三”,连国际大牌都放下身段,和国货联名搞“平价线”。有个老板自嘲:“以前觉得卖化妆品是高雅生意,现在发现,还不如摆地摊的实在——至少人家不骗人。”

更扎心的是,那些“返贫”的从业者,大多是被时代浪潮拍死的“跟风者”。他们看见别人做面膜赚钱就开工厂,看见直播火了就砸钱请主播,看见“成分党”火了就瞎编配方,从来没想过“用户真的需要什么”。当潮水退去,这些没根的品牌,自然会被浪卷走。

或许有一天,化妆品行业会回归本质——靠研发说话,靠口碑生存,靠性价比立足。但那些已经“返贫”的人,大概率等不到那天了。他们的故事,会像仓库里的临期面膜一样,被扔进垃圾桶,连点声响都留不下。

这就是市场最公平的地方:你可以靠泡沫赚一时的钱,但不能靠泡沫活一辈子。化妆品行业的“集体返贫”,不是结束,而是开始——一个让真正做事的人活下去,让忽悠者出局的开始。

新闻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