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夜空中,一架银灰色战机划破云层,机翼上结着薄薄的霜。
叙利亚某处地下指挥中心,雷达操作员烦躁地调整着增益旋钮,屏幕上那个时隐时现的光点让他想起了老家酒馆里总爱逃单的那个醉汉。
"又来了!"他猛拍控制台,"这玩意儿的雷达信号跟打嗝似的,一会有一会没!"
让我们把时钟拨回2010年1月。莫斯科郊外的试飞场上,一群裹着厚重棉衣的工程师正围着一架造型前卫的战机打转。为首的老设计师安德烈不停搓着手,呼出的白气在镜片上结了霜。那天试飞成功后,这群平时只喝伏特加的硬汉们破天荒地开了瓶香槟——虽然最后还是兑了伏特加。
要说苏-57这脾气,活脱脱就是个俄国版的叛逆小子。美国人造F-22时讲究的是西装革履的精英范儿,中国人搞歼-20走的是品学兼优的学霸路线,俄国人倒好,直接整出个穿着皮夹克骑摩托的暴走族。你看它那对会360度转圈的矢量喷口,活像夜店里摇头晃脑的毛头小伙。
去年红场阅兵时,我碰到个刚从叙利亚回来的飞行员。这位老兄讲起驾驶苏-57的感觉,眼睛直放光:"当你把操纵杆往左一掰,这宝贝儿能在空中横着走!就像..."他灌了口伏特加,"就像我前妻发脾气时扔的平底锅,你永远猜不到它下一步往哪飞。"旁边的地勤听得直摇头:"得,又一个被战机惯坏的小子。"
隐身性能这事儿在军事论坛上都快吵翻天了。有个叫"西伯利亚熊"的网友说得最形象:"说苏-57隐身差?你们去看看莫斯科地铁早高峰!一千个大汉挤在一起,监控摄像头能分清谁是谁?"还真别说,在叙利亚那次实战中,这架战机愣是在防空网里钻来钻去,把北约观察员气得直跳脚。
今年春天那场联合演习可有意思了。苏-57带着三架"猎人"无人机在天上玩起了老鹰捉小鸡,把观摩的外国武官看得一愣一愣的。第二天食堂里,就听见美国代表在抱怨:"这犯规啊!哪有让有人机给无人机当大哥的?"俄国军官慢悠悠地切着牛排:"怎么?你们好莱坞电影里不都这么演?"
不过要说糟心事也不少。去年印度人来看货,绕着飞机转了三圈,最后来了句:"这隐身效果还不如我们宝莱坞的魔术师。"负责接待的俄国军官脸都绿了。现在他们改走亲民路线,价格直接腰斩,广告词都想好了:"买一架的钱能买三架,打一架摔一架还有一架备用!"
前几天我去参观厂区,看见工人们正在加班加点。有个老师傅边拧螺丝边念叨:"这批要赶在2028年前交货,上头可等着用呢。"我问他怕不怕完不成任务,老头咧嘴一笑,露出两颗金牙:"小伙子,当年我们连五年计划都能提前完成,现在这点活算什么?"
说实话,看着这架充满俄国特色的战机,我忽然想起莫斯科街头那些老建筑——外表斑驳,里头却藏着说不尽的故事。它可能不够精致,不够完美,但那种混不吝的劲头,反倒让人莫名安心。就像我认识的一个俄国飞行员说的:"真打起来的时候,谁管你雷达反射面积是0.1还是0.01?能活着回来的才是好飞机。"
话说回来,你们觉得这"伏特加战机"是真有料还是瞎咋呼?要是让你选,你是愿意坐进F-35那个像苹果专卖店一样精致的座舱,还是跟着这个俄国莽夫去天上跳段哥萨克舞?
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