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去年印巴边境冲突期间,巴基斯坦空军在实战中用上了中国造的霹雳15E空空导弹,直接击落了印度阵风战机。这样的结果让印度方面一下子感到颜面尽失,嘴上说没有被击落,实际又悄悄承认找到了霹雳15E导弹的残骸,还把技术分析的重任转手给了日本防卫省的技术研究本部。
事情发展得相当戏剧。日本技术小组花了整整三个月投入分析,刚开始信心十足,等到技术报告落地,专家们的心情却变得复杂起来。他们不仅没能完全搞明白这枚导弹的“密码”,反而处处被卡,“越拆越麻爪”,连关键部位都无从下手。拆到大家的感慨更像是——阵风战机这次“死得不冤”,中国军工已经到达了另一个层次。
拆解过程中,最令日本专家冲击的,是霹雳15E燃料仓采用的特殊材料。导弹残骸的内壁居然用了类似航天器再入地球时防高温的合金镀膜。一般这种技术只在航天工程里才用得起,不但造价高,应用也极其讲究,而中国居然选在空空导弹上全面铺开。这个设计让导弹可以在高速飞行时抵抗极端温度,保证燃料安全性,同时提升了导弹的寿命和性能。官方报告称,这一技术让霹雳15E的射程甚至比标称还要高出25%,燃料利用效率也比俄制导弹领先了将近四成。除了特殊材料,霹雳15E还内置了双脉冲固体火箭发动机,采用两段式点火,中间用柔性隔火层精确控制燃烧节奏。导弹飞到末端还能高速机动,不易减速,比俄制R-27、美国AIM-120D这些主流型号都有明显优势。
技术突破可不止于此。日本专家还对霹雳15E的雷达导引头赞叹为“工程奇迹”:这枚导弹在180公里射程内,只有最后30公里才主动工作,能从密集的雷达干扰、电子诱饵和地面杂波中精准锁定目标。在美国海军的模拟测试里,大多数现役干扰弹能让七成导弹偏离轨道,但霹雳15E则能保持超过九成的命中识别率。这颗导引头还能应对地面杂波强度比高空大五十倍的低空环境,远远超过俄罗斯和欧洲同类导弹。最典型的例子是印度阵风战机上的SPECTRA电子战系统,在应对其他导弹时或许还算靠谱,但被霹雳15E锁定时却毫无反应,“基本上等同于虚设”。专家推测霹雳15E用了跳频抗干扰和双向数据链技术,比美军核心技术在加密方式上还要独特。据实战统计,霹雳15E在抗干扰上的成功率高达91%,比美军AIM-120D的82%还要高出不少。
本以为可以逆向拆解学一手,结果大家最后碰到的却是几道“技术锁”。导弹的电路板上有自毁防护,一旦被拆解高压电泳就摧毁了芯片。日本专家看到FPGA芯片表面的蜂窝孔洞,直接感受到中国在关键部位上的保密设计。虽说导引头外壳能拆,里面真正的算法和材料却一点线索没有。更有甚者,霹雳15E的控制系统用的是一种名为“蛟龙码”的编程语言,加密极强,解密难度极高。导弹外层还用上了碳化硅纤维涂层,混合了21种稀土元素,单是拼凑原材料供应链就不是几个月能办到。可以说,整个流程层层保护,把逆向仿制的路堵得死死的。
这一波拆解研究,不仅让日本专家们没能学到手艺,反而对中国现阶段导弹技术有了全新认识——现有条件下的空空导弹,“避不开、扰不乱、抄不了”。这场印巴冲突里的科技表现,令对手和旁观者都不得不敬佩中国军工的发展速度。
最后说一句,技术防御做得这么细腻,也提醒大家,无论什么领域,只有在关键环节上深耕细致,才能真正建立不可动摇的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