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说起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工资制度经历的那点变迁,得从新中国成立刚开始讲起。当时部队还在沿用供给制,就是大家一锅吃喝,衣服鞋帽粮食啥的都由国家统一发放,个人基本没有现金收入。1949年建国以后,部队的干部和战士们的生活主要靠这个供给制维持,零用钱每个月只有几块钱,差不多就是买点牙刷、肥皂啥的。这个供给制在革命战争时期挺管事,能确保大家平等,不用为钱发愁,但随着进城,情况就不一样了,新招的兵多了,受老制度的影响也更深,改成工资制,成为大势所趋。
大概在1950年左右,军委就开始琢磨怎么管理干部了。总司令朱德在一次会议上提到,要建立点等级制度,尤其是在制服上能明显标出级别。这事情一直到1950年11月才正式在全军第一次干部工作会议上成为讨论重点,大家那次主要是准备把原先的供给制换成薪金制。
转折出现在1952年3月,全军开始推行军队级别制度,划分为正兵到正副大军区级,一共15级。这套级别不仅用来定军衔,还规定了薪金水平。士兵从正兵到班长,再到干部,从排长到高级指挥,级别划得很细。供给制逐渐退出舞台,1955年1月正式废除,全军干部按照行政级别领取工资。这个级别跟职务紧密挂钩,从军委委员到正排,一共划分出了21级。最低副排长21级,月薪48元,正排长20级则是60元。当时这个数额在全国范围内算不少,1955年的平均工资才几十块,部队的60元一天能让一家人过得不错。行政级别的划分也比较详细,比如大军区正职是1级,副职2级,师长12级,团长15级,营长17级,连长18级,副排长21级。工资从最高几百块到最低几十块不等,还会根据地区物价进行补贴调整,比如北京物价高,就多发一些津贴。
为了配合国家经济恢复和军队的正规化建设,1955年把军队的级别制度作了调整。过去那种供给制太平均了,不太能调动士气,工资制的实行可以根据岗位责任划分工资。部队干部由战士提干,工资一下子上涨不少,原来每个月津贴10块,现在正排的工资达到60块,除去伙食费还能剩40多块,买个自行车、收音机啥的都轻松。在那个年代,书很便宜,一本小说五毛,小伙子能攒钱买书看也是常事。部队生活简单,房租水电不用操心,衣服由单位统一发放,日常开支主要是买点零食和日用品。休息时间,战友们会聚在一起,买些烟酒瓜子,在食堂自己做菜,气氛热闹极了。老兵们回家也会借钱,干部们经常借10块20块,不催还,等退伍了用退伍费还清,还能带点糖果回家送家人。
到1965年,部队的行政级别有了新的变化。6月那会儿,取消了副排长这个职务,最低级别变成正排,级别从21级升到了25级,正排级别调整到23级,工资也变成了54元,地区之间略有差别,比如福州七类区是54.5元。这看上去挺奇怪的,工资从60块降到了54块,十年不但没涨反而下降了,放在今天,谁也难以想象,可当时就是这个情况。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六十年代初,国家经济困难,经历了三年自然灾害,恢复生产还挺紧张。部队的高级干部带头降工资,打算支持国家渡过难关。林彪等一些领导提倡节俭,干部们自觉地减低待遇。调整过后,军队里面通过了通报文件,强调节省开支,级别全部往下调,工资也做好了调整。部队内部开会传达这种精神,大家都能理解,这是为了分担国家的困难。降了6块钱,对基层影响其实不大,原来工资60扣掉伙食剩40多,调完后54块,还要扣13.8块,剩下差不多40多块,省下来20多块可以用来买点东西。
这个调整可不是孤立存在的,国家整体的工资体制也在发生变化。早在1955年,国家机关的行政人员工资就划分成30级,最高的560元,最低的18元,跟部队的待遇逐渐接轨。到1965年,部队进行级别调整时,国家也在压缩官员的级别,取消军衔制,军队干部的级别都套改成国家行政机关的级别,以原有级别为基础,逐步统一。这一连串的调整,从供给到薪资,再到级别变化,都体现出优先考虑集体的利益。基层干部像正排,工资虽然降了,但生活起码没太大影响。扣掉食堂费以后,剩下的钱还能买点日常必需品,像抽烟、买零食啥的。单身的小伙子们还会省点钱买些高端货,比如收音机、自行车、晴纶衣,书本堆得满满当当。战友家属来串门,聚餐吃喝,买烟酒、买菜,周末过得挺尽兴。老兵需要钱寄家,干部借出去也不着急,用完还会回赠一些糖果,退伍回来还会用心回馈。
往后再看,工资制度也不断变化。1965年之后,部队的工资基本保持稳定,水平也偏低。到七十年代末,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国家经济快速发展,军队工资也开始上调。1985年进行工资体制改革,军队干部开始得到提薪,基层排长的工资涨到了一百多块。1988年,军事制度恢复,取消之前的行政级别,薪酬体系划分为职务工资、军衔工资和军龄工资三个部分。这样一来,军官的收入结构不再完全依照行政级别来定了。九十年代,军队逐步专业化,工资与地方公务员的水平开始接轨。从2006年起,经历了多轮调薪,为了应对通货膨胀和职责变化,基层军官的月薪如今能达到几千到上万,福利方面也有住房补贴啥的,挺齐全。
回想一下,从1955年正排60元到1965年谁也知道那时候工资变动挺大,反映出那个年代的特点。供给制的平等很多,但灵活度不够,薪金制虽然能激励,不过遇到经济困难时也得调整。部队的干部带头减薪,体现了大家的集体精神。基层官兵虽然生活清苦,但也挺充实。跟民国时期比,国军排长工资才几十元大洋,乱涨乱跌,解放军的制度则比较稳定。往国外看,比如美国,军人工资讲究按军衔和服役年限算,1965年,美军少尉的年薪几千美元,但咱们国家和他们的情况可不一样。我们军队工资起步低,经过这几年逐步上升,现在的工资水平也跟国家经济的发展走得差不多了。
这些变化不仅体现在部队,国家公务员也差不多。1950年,政务院定了个25级工资体系,到了1951年又扩大类别,1955年推行30级制,最高还能达到十三级以上算高干。公务员按照管理、专业技术和行政执法几个类别划分,级别总共划到27级。部队工资的调整对公务员制度的演变也起了蛮大的推动作用。改革开放之后,绩效工资制度开始实行,还加入了不少奖金和补贴。基层公务员的工资从几十分逐步涨到几千元,地区差异挺大,一线城市的工资最高。
说到底,这段历史挺接地气的。部队干部不是为了钱去当兵,而是为了国家的事儿。1955年那会儿,60块钱在当时算挺多了,一斤猪肉才几毛钱,一家人基本够用。到1965年,工资降了6块,干部们没啥怨气,照样干活。生活的点滴,比如扣伙食费、买书借钱,谁都经历过。制度的变迁和国家的命运紧紧相连,经济好时工资也涨,困难时大家都扛住。军队工资的变化就像中国发展的缩影,从当年的供给,到薪资制度,再到现在的结构,真是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的。
1955年这个事儿还挺具体的:全军统一发文件,各单位的干部都得签领工资单,钱叠整齐了直接放兜里。职务级别也明确了,正排是20级,副连19级,连长18级,工资每个月定时发放。每人每天扣掉伙食费0.46元,算下来月工资是13.8元,剩余的钱自己支配。军队还挺鼓励大家节约用钱。到1965年,政策又调整了,文件下达了,级别从20级扩到25级,正排升到23级,副连到22级,连长也提升到20级。工资变低了,部队就强调自力更生,开荒种地啊,想办法自己补贴生活。值得一提的是,高级干部的降薪幅度更大,比如大军区级的人员工资,从几百元掉到百多元,但大家都敢于带头执行这项政策。
到八十年代,1985年军衔制还没恢复前,工资调了几次,小幅涨了点儿。1977年全军涨工资,正排涨到七八十块左右。1985年大改革,一排长工资超过百元。1988年之后,少尉的底薪都几百,算上军衔和服役年限,待遇也逐渐上去了。九十年代,军事体制进行了调整,规模缩减,军人待遇逐步和地方工资接轨。到了2000年以后,经过多次调薪,基层军官的工资都过万了,福利方面也加了住房公积金、医疗保险啥的。跟1955到1965那会儿比,那会工资低得多,大家奉献多,但现如今发展得也算平衡啦。
在国际上比较来看,美国联邦工资体系自1965年起,蓝领职位的工资根据当地私企的水平定,白领的GS级别,最低GS-1级别年薪都在几千美元左右。而咱们中国军队有点特别,工资虽然不算高,但相对稳定。回顾历史,中国军队的薪资从供给制开始,1955年的薪金制打下基础;到了1965年,经过调整渡过难关,之后又与改革同步发展。基层干部的故事挺多的,买点东西省钱、借钱帮战友,能体现出部队里的浓厚情谊。
这标题所反映的,其实是时代的变迁。1955年那会儿,60元算是进步,到了1965年,54元虽少但还是在努力。部队干部们都没发怨言,依然坚持保家卫国。制度的变化逻辑很清楚,国家经济水平决定基础,军队也紧跟着发展。用接地气的话来说,那时候工资不高,但大家的日子过得还挺有滋味,心里觉得暖和。如今再回头看,感慨颇多。军队工资的变化,真值得咀嚼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