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伊朗首都德黑兰街头,数万民众围在一辆黑色灵车周围,有人捧着白色菊花抹眼泪,有人用衣服反复擦拭棺木上的灰尘,还有人举着标语喊“美国去死”——这是6月28日伊朗为60多名以伊冲突遇难者举行的国葬现场。而最让全球媒体炸锅的,是本月初被传“重伤身亡”的哈梅内伊高级顾问阿里·沙姆哈尼,竟杵着拐杖站在了第一排。
这场国葬原本是为了悼念6月13日以色列空袭中的遇难者。 当天以色列出动战机打击了伊朗多处军事目标,包括武装部队总参谋长巴盖里、革命卫队高级将领萨拉米的遗体,还有多名核设施研究人员也在袭击中丧生。 消息传来,伊朗国内震动,尤其是当部分以色列媒体在6月14日宣称“哈梅内伊核心顾问沙姆哈尼因伤死亡”时,舆论几乎一边倒认为伊朗高层又遭重创。
但剧情很快反转。 6月20日,伊朗官方通讯社塔斯尼姆发布消息:“沙姆哈尼还活着。 ”配图里,他躺在病床上手持纸笔,写了一封给哈梅内伊的公开信,最后一句是“愿意为伊朗牺牲一百次”。6月21日,沙姆哈尼更直接在社交媒体X上发了一段视频,镜头里的他虽然脸色苍白,但声音清晰:“负伤幸存是我的命运,我仍存在且仍是敌人的仇恨目标。 ”这下彻底堵住了“死亡传闻”的嘴。
沙姆哈尼到底是谁? 他是伊朗革命卫队的创始人之一,当过18年国防部长(1997-2005),还连续十年担任最高国家安全委员会秘书,是哈梅内伊最信任的“安全事务总管”。 2020年美军刺杀苏莱曼尼后,是他牵头和美方谈判;2023年伊朗和中国等国签《北京宣言》时,他也是关键签字人。 换句话说,他不仅是哈梅内伊的“左膀右臂”,更是伊朗核政策、军事行动的幕后操盘手之一。
以色列为什么要传他的死讯? 看看空袭目标就明白——巴盖里负责指挥体系,萨拉米管革命卫队调度,核科学家掌握技术机密,这些都是伊朗维持地区影响力的核心支柱。 以色列想通过“定点清除”高层,动摇伊朗的抵抗意志。 而沙姆哈尼作为连接军方、革命卫队和政府的枢纽,他的“死亡”能制造更大混乱。
但伊朗没给这个机会。 国葬现场,沙姆哈尼和哈梅内伊并肩而立的照片被印在报纸头版,电视台反复播放民众围在他身边的画面。 有当地老人拉着他的手哭:“您可算回来了,我们还等着听您说怎么对付以色列呢。 ”这种场景比任何官方声明都有用——它把一场悲剧变成了“国家英雄幸存”的叙事,告诉民众:敌人的阴谋没得逞,我们的核心还在。
从6月13日空袭发生,到6月28日国葬举行,15天里以色列的舆论攻势和伊朗的反制,像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以色列靠“死亡讣告”试图瓦解伊朗士气,伊朗则用“活着的沙姆哈尼”证明政权韧性。 现在再看那场国葬,灵车上的棺木装着烈士,人群中的沙姆哈尼站着的,是伊朗在信息战中“没被打垮”的证据。
2025年6月26日,美国宣布计划在菲律宾苏比克湾部署中程导弹系统,并建设全球最大弹药预置设施。 根据美国海军学会新闻网披露的细节,这个耗资数十亿美元的弹药厂将租赁3万平米库房,存储硝化棉、硝化甘油等火炸药原料,甚至能直接完成弹药组装。 更危险的是,美军同期还在吕宋岛部署了射程覆盖巴士海峡的"堤丰"中导系统,导弹发射车和指挥车已进入拉瓦格国际机场。
菲律宾国防部声称这些武器是"威慑侵略者",但中国国防部当天直接拆穿真相:所谓"自卫"不过是给台独势力递刀子。 数据显示,美军在菲部署的MQ-9A无人机每天可执行12小时侦察任务,配合巴坦群岛新建的港口,能快速为航母打击群补给。 更值得警惕的是,美军第13战斗支援营近期频繁在克拉克空军基地演练弹药快速装卸,单日可完成300吨物资转运。
美国国会拨款委员会的报告暴露了真实意图:要在2026年前完成"太平洋威慑计划"第一阶段部署。 这个计划要求在菲律宾部署至少4套"复仇女神"反舰导弹系统,每套配备8枚射程280公里的NSM导弹。 卫星图像显示,美军已在巴萨空军基地建成专用导弹阵地,混凝土掩体厚度达3.5米。 更关键的是,这些弹药工厂生产的含能材料,足够支撑美军在南海方向连续作战60天。
中国解放军东部战区随即在台海方向展开实弹演习,东风-17高超音速导弹首次公开试射。 五角大楼智库报告显示,解放军在福建部署的东风-21D导弹突防速度达10马赫,足以摧毁美军航母战斗群。 更让美军焦虑的是,福建舰航母编队已形成完整战斗力,搭载的歼-35战机作战半径覆盖整个第一岛链。
菲律宾国内出现严重分歧,棉兰老岛多个城市爆发反美游行。 当地渔民协会披露,美军舰艇频繁出入苏比克湾导致渔获量下降40%。 更讽刺的是,菲律宾财政部承认,为配合美军部署已挪用2.3亿美元基建资金,导致首都马尼拉多个防洪工程停工。
美国传统基金会最新报告指出,美军在西太平洋的军事存在存在致命缺陷:关岛基地距台海1500海里,战时可能被东风-26导弹瘫痪。 兰德公司模拟推演显示,若台海爆发冲突,美军在第一岛链的军事设施将在72小时内丧失作战能力。 这些数据揭穿了美国"前沿威慑"的本质——看似声势浩大,实则不堪一击。
解放军火箭军近日在东南沿海部署新型东风-100巡航导弹,射程突破2000公里。 这种配备超燃冲压发动机的导弹,突防能力远超美军现有反导系统。 更关键的是,中国军工企业已实现弹药产能爆发式增长,西南某兵工厂单日可生产30万枚155毫米炮弹,是美军同类产能的5倍。
菲律宾总统马科斯陷入两难:继续配合美国将失去中国市场,2024年菲对华香蕉出口已暴跌65%。 但若叫停美军部署,又面临《加强防务合作协议》规定的23亿美元违约赔偿。 这种进退维谷的处境,正是美国"印太战略"的真实写照——用盟友当炮灰,最终只会反噬自身。
美国国防部长赫格塞思近期访问日本时承认,美军在西太的"航行自由"行动成功率下降至43%。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海军舰艇穿越宫古海峡的频次增加300%,山东舰航母编队已完成绕台航行训练。 这些数据背后,是中美在亚太地区力量对比的根本性变化。
台湾地区防务部门最新预算显示,台军将把60%的经费用于购买美制装备。 但台媒披露,美军提供的"爱国者-3"导弹对东风-17的拦截成功率不足5%。 更致命的是,台军现役战机中,超过40%因零件短缺无法升空。 这种"以武拒统"的幻想,在解放军碾压性优势面前显得尤为荒谬。
美军印太司令部近期要求追加18亿美元预算,用于升级菲律宾军事基地。 但美国审计总署报告显示,五角大楼在海外基地的维护费用缺口高达720亿美元。 这种资金困境导致多个基地出现"有枪无弹"的窘境,克拉克空军基地的F-16战机因缺乏零部件,出勤率长期低于30%。
中国外交部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解放军在南海岛礁新增38处防御工事,部署的鹰击-12B岸舰导弹射程覆盖整个巴士海峡。更关键的是,永暑礁建设的深水港可停泊055型驱逐舰,配备的381A型相控阵雷达探测距离达450公里。 这些基础设施的完善,使解放军对南海局势的掌控力持续增强。
美军战略司令部承认,其"分布式海上作战"概念存在严重漏洞。 在最近环太平洋军演中,参演舰艇的协同作战效率比预定目标低40%。反观中国海军,三大舰队联合演练中,055型驱逐舰指挥的编队反应速度提升至15秒/指令,远超美军同期水平。 这种实战化训练带来的差距,绝非几枚导弹部署就能弥补。
菲律宾大学政治学系最新民调显示,62%受访者反对美军扩大军事存在。 马尼拉市民组织发起"还我海滩"运动,抗议美军占用公共海滩建设导弹阵地。 更讽刺的是,美军承诺为菲军提供的M1A1坦克,因维护不当已有12辆彻底趴窝。 这种不得民心的军事合作,正在菲律宾国内引发强烈反弹。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披露,"虹云工程"低轨卫星星座已实现亚太地区全覆盖。 这套由156颗卫星组成的监测系统,可对西太海域实施实时监控。 配合高分系列遥感卫星,解放军对美军在菲军事设施的掌握精确到单兵部署。 这种太空领域的压倒性优势,从根本上改变了地区力量平衡。
美军太平洋舰队司令帕帕罗近期承认,面对解放军区域拒止能力,航母打击群需保持500海里以上安全距离。这意味着美军在西太的航母实际上已成"活靶子"。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海军076型两栖攻击舰已进入舾装阶段,搭载的电磁弹射系统可弹射30吨级无人机,极大提升了远海作战能力。
菲律宾国家警察总局统计显示,2024年菲南部因美军训练导致的平民伤亡事件达47起。 更严重的是,美军带来的重型装备导致当地道路损毁,修复费用超过1.2亿美元。 这种以安全为名的掠夺,正在菲律宾社会制造深刻裂痕。
中国社科院最新研究报告指出,美国在西太的军事部署存在"三低"缺陷:部署密度低、响应速度低、持续作战能力低。 报告数据显示,美军在菲弹药库存仅够支撑17天高强度作战,而解放军在该区域弹药储备超过美军3倍。 这种悬殊的战备水平,决定了任何挑衅都将付出惨痛代价。
美军南方司令部近期取消原定的"勇敢之盾"演习,暴露出战略部署的混乱。 与此同时,中国海军三大舰队在南海连续进行三天三夜实战演练,发射各型导弹132枚,命中率100%。 这种实战能力的碾压,让任何军事冒险都成为不切实际的幻想。
菲律宾农业部最新报告指出,因美军基地扩建导致耕地减少,2024年粮食产量下降18%。 马尼拉贫民窟居民透露,美军基地排放的废气使周边呼吸道疾病发病率上升40%。这些民生灾难揭穿了"共同防御"的虚伪面纱,暴露出军事化部署的真实代价。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宣布,第三代"神雕"无人机已形成战斗力。这款滞空时间36小时的无人机,配备量子雷达可探测300公里内隐身目标。 配合福建舰搭载的空警-600预警机,解放军已构建起全天候区域监控体系,彻底粉碎了美军"发现-打击"链。
美军印太战略评估报告承认,在西太地区维持军事存在每年需投入730亿美元,但实际效益持续下降。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中国与东盟国家贸易额突破1.2万亿美元,占全球贸易总额15%。 这种经济与军事的双重优势,从根本上决定了地区未来的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