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想象一下,美国为了挡住中国的电车,下了血本,直接把关税拉到100%。
一堵高高的墙,就这么立起来了。
意思很明白,就是不让你进来。一辆二十万的车,运到美国就得卖四十万,这谁还买?
这招看起来挺狠,把路都堵死了。
但有意思的事情就这么发生了。
就在这堵墙的旁边,有人悄悄开了一扇门。
这个开门的人,谁都没想到。
墨西哥。
对,就是美国南边那个邻居。
中国车企,像比亚迪这些,压根就没想过去硬闯那堵墙。
他们换了个玩法,直接跑去墨西哥投资建厂。
这就很有意思了。
美国、墨西哥、加拿大,他们仨之间有个贸易协定,跟个朋友圈似的。在这个圈子里玩,好多东西是免关税的。
汽车就是其中之一。
当然,这里面有个前提。
你不能只是把零件拉到墨西哥组装一下就完事,那太小看人了。规矩写得很清楚,一辆车要有75%的零部件是在北美地区生产的,才能算是“自己人”,享受零关税待遇。
这个门槛,其实挺高的。
换了别人,可能就头疼了。但这难不倒咱们。
中国车企是怎么干的?
他们不是一个人去的,是拖家带口去的。
比亚迪在墨西哥选址建厂,消息一出来,后面跟着一长串的供应商名单。做电池的,做电机的,做智能座舱的,做车身冲压件的……
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就这么浩浩荡荡地,准备在墨西哥落地生根。
这不是简单地建个工厂。
这简直是在造一座城。
一座围绕着新能源汽车的产业新城。
这么一搞,性质就全变了。
等这些工厂都建起来,生产线一开动,从墨西哥工厂里开出来的比亚迪,它的电池、电机,甚至一颗螺丝钉,都可能产自北美。
到那个时候,这辆车,从身份上来说,就是一辆地地道道的“墨西哥制造”。
它不再是中国车,而是北美车。
美国人定的那个75%的红线,就这么被满足了。
然后,这些“墨西哥产”的中国品牌汽车,就可以挂着零关税或者极低关税的牌子,大摇大摆地开进美国市场。
你说这招绝不绝?
美国人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建起一堵自以为固若金汤的墙。
结果人家压根没从正门走,直接在你家后院开了个VIP通道。
这下,轮到白宫头疼了。
眼看着特斯拉、福特这些本土品牌的日子越来越不好过。本来就卷不过中国电车的性价比和技术,现在人家换个马甲,直接来家门口跟你贴身肉搏了。
更让美国人憋屈的是,这事儿他们还真不好管。
你去制裁墨西哥?人家是按你的规矩办事,白纸黑字写得清清楚楚。你总不能自己定的游戏规则,回头又不认账了吧。
你去修改规则?那可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大事,美墨加三国贸易盘根错节,动了这个,会有一连串的连锁反应,对美国自己的经济也不是什么好事。
于是,我们就看到了非常魔幻的一幕。
美国贸易代表戴琪,公开向墨西哥喊话,警告他们不要成为中国规避关税的“后门”。
话里话外,又是施压,又是暗示。
希望墨西哥别给中国企业提供什么补贴,最好能跟美国站在一起。
这一下,就把墨西哥推到了一个很微妙的位置。
一边是送来大笔投资、能创造大量就业的中国企业。
另一边是天天在耳边敲打、实力雄厚的邻居大哥。
手心手背都是肉。
这已经不是单纯的商业竞争了,变成了一场围绕着墨西哥的三方博弈。
美国人心里那叫一个气。
本来是想保护自己的产业,结果钱都让墨西哥赚了,中国车企照样进来,自己的关税政策成了一个摆设。
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大概就是这个感觉。
火冒三丈,却又无可奈何。
其实,把视线再拉远一点看,你会发现,去墨西哥,也只是中国车企全球化布局的一步棋而已。
这盘大棋,下得比很多人想象的要大得多。
在欧洲,比亚迪在匈牙利建的工厂已经在路上了,以后欧洲人开的比亚迪,就是“匈牙利制造”。
这么做,也是为了应对欧盟可能发起的反补贴调查和关税壁垒。
在南美,巴西的大型生产基地也动工了。
从亚洲到欧洲,再到美洲。
一个全球化的生产网络,正在慢慢成型。
这种玩法,已经跟几十年前完全不一样了。
以前咱们是“产品出海”,把东西造好了,卖到全世界。
现在是“产能出海”,直接把工厂、技术、供应链,都带到别人的家门口去,在当地生产,在当地销售。
这样做的好处太多了。
不仅能规避各种贸易壁垒,还能更好地适应当地市场,降低成本,对冲地缘政治带来的风险。
鸡蛋,不能放在同一个篮子里。
这个道理,咱们现在玩得比谁都明白。
这标志着一种根本性的转变。
中国企业,正在从一个单纯的商品输出者,变成一个全球化的资源整合者和产业构建者。
这是一种思维上的升维。
所以你看,那堵100%的关税高墙,现在还立在那儿。
但它看起来,越来越像一个昂贵的摆设。
真正的牌局,早就在墙外面开始了。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