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泰国转向斯里兰卡填补柬埔寨劳工空缺:经济博弈下的无奈之举
8月19日,泰国劳动部长蓬昆·耶恩伦格拉恩吉特宣布,泰国内阁已批准与斯里兰卡签署劳务合作备忘录。这个东南亚国家正计划用两个月时间,从斯里兰卡招揽上万名工人顶上柬埔寨劳工返乡留下的岗位缺口。这场看似普通的劳务合作背后,藏着泰柬两国持续发酵的边境矛盾,更牵动着整个东南亚的劳动力市场格局。
事情要从七月底的边境冲突说起。泰柬两国军队在边境地带爆发交火,社交媒体上流传的暴力视频让柬埔寨劳工群体陷入恐慌。据柬埔寨方面统计,冲突爆发后仅一个月,就有超过70万柬埔寨工人拖家带口返回老家。这些在泰国从事农业、渔业、建筑业的劳动者,原本每年能为柬埔寨创造30亿美元的外汇收入,如今这笔钱直接打了水漂。
泰国农业部门最先坐不住了。罗勇府的榴莲种植园主老颂最近急得直跺脚:"现在正是采摘旺季,果园里却少了四成工人。再这么耽搁下去,烂在地里的果子得亏掉三成本钱。"类似的情况在达叻府、尖竹汶府等水果主产区普遍存在,不少农场主不得不临时提高薪资,却依然招不到人手。
面对用工荒,泰国政府祭出三招应对策略。第一招是放宽缅甸劳工入境限制,8月19日当天就有4.2万名缅甸工人通过快速通道进入泰国。第二招是把目光投向更远的斯里兰卡,首批1万名斯里兰卡工人已完成技能培训,正在办理入境手续。第三招则是未雨绸缪,准备与菲律宾、印尼、尼泊尔等国签署长期劳务协议,储备至少10万后备劳动力。
不过这些措施在柬埔寨看来,无异于"拆东墙补西墙"。金边经济研究所专家索菲亚指出:"泰国企业普遍依赖柬埔寨工人的语言优势和细致耐心,像珠宝加工、服装剪裁这些需要技巧的岗位,换成其他国家的工人至少需要半年培训期。"更棘手的是,泰国渔业协会透露,由于柬埔寨工人集体罢工,东部沿海的虾类加工厂已经积压了上万吨原料。
这场劳工危机还牵扯出更深层的矛盾。泰国移民局数据显示,目前仍有约30万柬埔寨劳工滞留在泰,其中近半数属于"黑工"身份。政府近期推出的"大赦令"虽然延长了9万名工人的合法居留期,但仍有大量工人因证件不全选择继续潜伏。这种灰色状态随时可能引发新的社会问题,曼谷郊区最近就发生多起工厂与移民工人的纠纷事件。
对于泰国政府的"神操作",国际社会看法不一。国际劳工组织驻泰国代表玛丽亚认为:"跨国劳务调配是应对突发状况的有效手段,但必须保障劳工基本权益。"而柬埔寨商业部官员私下透露,洪玛奈总理紧急访华,除了争取基建投资,也在寻求中国企业在农业机械、自动化生产线方面的支持,试图减少对劳动力的过度依赖。
这场由边境冲突引发的劳工争夺战,暴露出东南亚国家经济发展的深层隐忧。泰国制造业协会会长素拉切坦言:"我们正在经历阵痛期,如果不能尽快实现产业升级,类似的人力危机还会反复出现。"随着首批斯里兰卡工人陆续上岗,泰国工厂的流水线暂时恢复了运转,但关于劳动力全球配置的思考,才刚刚开始。
亲爱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