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黄河北岸,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里,机器轰鸣,全场都是忙碌身影。一座体育地标就在这里拔地而起,黄河体育中心项目进展又近了一步。足球场区域,整个主体结构已经封顶,钢结构屋盖也已经全线完成,线条利落,骨架透出那种现代感,能够想象未来这里看台坐满人的样子。300多名工人,每个人都在自己的岗位上,装饰装修阶段正是大考验。吊车在空中转,剪叉车围绕场地不停奔跑,80多台大型机械就在这里协同,足球场屋盖上的索膜结构,室内幕墙、金属板、各类装饰材料同步施工。
这个场地,总建筑面积快20万平方米,山东第一座6万座足球场,光是数字看着都有种震撼感。承办过国际国内重要赛事,这样的顶级球场在整个北方确实并不常见。主场骨架清晰,屋顶高高在上,距离完工不远,现场人手密集,有节奏在推进。林琪凯,专业工程师,表情专注,在钢结构上来回巡视,每一个细节都要盯紧,说它堪比一场高水平体育赛事的现场组织也不为过。球场很快将迎来第一场比赛,那些日夜赶工的施工员,球迷也许永远记不住他们的样子,但少了他们没法有今后的呐喊和掌声。
不只是足球场,整个体育中心规模还是非常大。体育馆、游泳馆,以及配套的全民健身中心,都围绕在这个核心区域。这一组建筑,主体刚刚施工结束,转入钢结构和室内二次结构阶段。体育馆设计了1.8万座席,三大功能全部兼容。篮球、冰球、电竞,观众席环绕,赛场设计现代。未来有没有可能承接冰球全国大赛,电子竞技线下S级赛事,看着设备清单和场馆定位,条件上确实没什么短板。座席的排布、照明系统还有音响效果,都在细化设计。
游泳馆和全民健身中心那边,设计思路主打大众参与,甲级建筑标准。4000多座席数,承办大赛足够,日常健身玩水不拥挤。水主题非常突出,顶部天窗,透光好,室内光线分布柔和,墙上那一圈玻璃幕墙,未来泳池、儿童玩水区、健身区全都可见。项目团队介绍,这个场馆功能数全国也是名列前茅。水上活动、游泳比赛、健身娱乐都覆盖进去。不难想象,未来市民夏天遛弯,有人游泳、有人在馆内慢跑,馆外就是足球训练,空间设计全是服务城市生活节奏。
线下施工,线上也有讨论。社交平台上,附近居民、球迷、体育产业圈里讨论是不是能带来人才流入、赛事热度提升。有人关心体育消费场景,有人讨论交通配套方案,还有本地企业关注会不会和赛事带来产业合作。济南地级市,过去文体旅联动项目不算多,现在黄河体育中心可以满足赛事、演出、展览各类需求。数据拉动会逐步体现,一场大赛,外地球迷前来,住宿、餐饮、交通全拉动。文旅部门披露,要着力培育“体育+文旅”场景,未来这里会是城市时尚地标、文体旅目的地,吸引年轻人打卡,承接国际品牌赛事流量,把“流量”变成消费增长点,城市竞争力会提升一个层级。
施工现场,夜间灯光一直亮着,装饰灯拉上了很长,有点节日氛围。一个普普通通的夜晚,钢结构上工人们和风斗着,抓着安全带的动作特别利落。塔吊顶端,工人指挥落下最后一块幕墙结构,场外有人举着手机拍照,说以后家门口能看中超、亚冠、国际A级赛事。这种场地,从建筑到功能,和过去体育馆区别太大。不仅是体育赛事,平时也可以当演唱会、展演空间用,服务的群体是各个年龄层。
投入、产出,账都要算。20万平方米的场地,光是维护运营都要一套管理团队,但政策层面,还是希望用“流量经济”带动二产、三产发展,吸引投资项目入驻。同类型城市,已经有不少用大型综合场馆盘活产业配套的,数据看,赛事期间旅游收入提升2成甚至更多。济南尝试用体育作为转型突破口,是一场“体旅融合”新实验,背后是对消费场景、文旅经济的新认知。
别的小城市想做赛事经济,有场地没资源,有资源没配套,最后难出头。济南,这一波动能转换,加码了软硬件,还要运营管理跟得上。比如赛事期间交通疏导、体验细节、智慧场馆的数字化应用,这些其实才是拉开消费差距的细节。运营方要及时紧盯市场反馈,比如新场馆带动了演出经济,本地明星、队伍要抓住流量。场馆周边规划商圈、文创小店,配合大赛期间流量,文旅活动都可以嫁接上去。
家门口多了一座高水平球场,孩子们觉得酷,有人已经想好校园足球去观赛,业余球迷讨论买季票,体育产业带头人关心招商布局、赛事预定,开发商问周边房产价值是不是会有新流动。旁观者感受城市节奏同步加速,这次黄河体育中心项目建设站在了节点上,汇聚了政策、产业、消费三方动力,未来持续加码,既要场地过硬,也要氛围到位。
这场文体旅综合体的大幕已经拉开,建设速度很快,细节也用心。济南的这座新地标会不会成为新晋网红,赛事经济能不能做出精品,黄河体育中心除了看得见的赛场、看台,还有看不见的城市活力、消费升级和产业互融——这些才真正决定了一座城市面貌的变化。
你怎么看待这样的大型体育地标落户本地,会不会改变城市日常,带来你期待的那些场景?
本平台致力于传播有益于社会发展的正能量信息,若发现内容有误或侵权,请及时告知,我们将认真核实并改进。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