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电竞

热线电话:
爱电竞
热门搜索:
你的位置: 爱电竞 > 新闻动态 >

周恩来初见赵朴初,大为不解:“赵朴老”何以名扬?探寻“国宝”跨越年龄的智慧与风骨

新闻动态 点击次数:111 发布日期:2025-08-10 10:27

一个年仅31岁的人,何以被冠以“老”之名?这个问题,不仅曾让共和国总理周恩来感到诧异,也勾勒出社会活动家赵朴初非同寻常的人生轨迹。他早年因品德与贡献赢得尊重,尔后在周恩来的悉心引荐下,逐步成为新中国宗教界举足轻重的“国宝”级人物,其一生是忠诚、智慧与风骨的明证。

青年得“老”名

赵朴初,生于1907年,安徽太湖人。自幼,他对文史哲学就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并勤奋研习。然而,他在学术上最显著的成就,却是在佛教各宗哲理教义上的深入探索。

早在1930年代初,赵朴初尚在20岁出头时,便已涉足佛学界。他当时担任中国佛教会的秘书及主任秘书,积极投身佛教事务和社会救济工作,声望日渐提升。

他不仅工作成绩斐然,其“一清如水”的品德也广受赞誉。这为他日后的社会活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积累了广泛的民间声望。

1938年,赵朴初参加了上海慈善团体联合救灾会,积极动员大量青壮年投身抗日队伍,加入了八路军和新四军,正是在此期间,他与陈毅将军有了初步的接触和联系。

同年,他在上海“慈善联合会”的难民股担任主任。在那里,他联合了一群志同道合的同志,共同创办了一个名为“益友社”的抗日救亡组织。

“益友社”以其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激励并号召国民奋起抗日。当时,担任“益友社”理事的,都是上海滩德高望重的大人物。

其中包括被称作“关纲老”的关纲之,还有被称作“闻兰老”的闻兰亭等。赵朴初虽然当时只有31岁,却与这些前辈贤达并列理事之中。

长此以往,社内外的人们在提到他时,也逐渐开始称他为“赵朴老”。这个称呼并非取笑,而是对这位年轻有为者的认可和抬举,久而久之便传开来。

总理的细心与认可

周恩来与赵朴初的深厚友谊,可以追溯到1945年的国共和谈期间。彼时,周恩来作为中共首席谈判代表,在了解了赵朴初的人品、学识及其在慈善事业中的杰出贡献后,对他深感敬佩,并逐步与他建立了联系。

到了1949年初,上海解放。陈毅对赵朴初抱以极大的热情,邀请他担任华东军政委员会民政部副部长、华东生产救灾委员会副主任等重要职务。

赵朴初欣然接受,两人之间的交往因此变得更加频繁和深入,成为了彼此一见如故的“倾盖之交”。这为赵朴初后来进入新中国政治核心层,提供了重要契机。

建国前夕,周恩来特意邀请赵朴初前往北平,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赵朴初愉快地应允了邀请,很快便从上海赶到了北平。

赵朴初抵达北平后不久,周恩来设宴招待政协代表们,赵朴初也收到了请帖。他当时感到有些犹豫,因为他笃信佛教,平日里只吃素食。

他担心在这样一场众多人参加的宴会上,可能不会有人专门顾及他的素食习惯。经过再三考虑,赵朴初最终还是决定赴宴。

他对妻子说:“我明天参加政协会议,看来只好吃肉边菜了。”然而,第二天当赵朴初在宴会的签名簿上写下自己的名字时,工作人员露出了惊喜的神色。

工作人员对他说:“您就是赵朴老?请里面坐,有素席!”赵朴初这才恍然大悟,原来周恩来已经提前考虑到了他以及其他一些宗教代表的饮食习惯,专门安排了素席。

一股暖流顿时涌上赵朴初的心头,这细致入微的关怀让他对周恩来产生了深深的敬意。这次经历也让赵朴初第一次接触周恩来,便被其独特的气度和风采所深深倾倒。

1949年9月,赵朴初代表佛教界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这是他与周恩来的首次正式见面。彼时,赵朴初刚过不惑之年,周恩来见到他后,大感诧异。

周恩来惊奇地问道:“你年纪轻轻,为何被称为‘赵朴老’?”赵朴初挠了挠头皮,笑着回答说:“这是我的外号,是人家跟我开玩笑给起的。”

实际上,赵朴初被人们称为“赵朴老”的缘由,并非三言两语能说清,正是他青年时期那段独特的经历所赋予的。

佛教事业与国家重托

新中国一经诞生,周恩来总理就在全国统一战线工作会议上,明确强调了一个重要原则:“新中国建立了,中国的宗教就应该由中国人来办。”

在周恩来的大力支持下,赵朴初作为中国佛教界组织和广大佛教徒之间的主要联系人,被任命为中国佛教协会筹备委员会的主任委员,肩负起重任。

此后,经过赵朴初等人的不懈努力,中国佛教协会终于在1953年5月30日正式成立,地点位于北京市西城区的广济寺。在协会成立大会上,赵朴初成功当选为副会长。

由于赵朴初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突出表现和卓越贡献,周恩来总理曾由衷地称赞他:“赵朴初是国家的宝贝啊!”自此以后,赵朴初便有了“国宝”的称号。

作为中国佛教协会的领导,赵朴初经常受邀前往周恩来居住的西花厅作客。在那里,他们频繁地就国家大事进行深入探讨,共商国是。

有一次,赵朴初和廖承志一同前往西花厅向周恩来汇报工作。在谈话期间,周恩来突然转向廖承志,饶有兴趣地问:“人家都叫你‘廖公’,这是怎么一回事呀?”

赵朴初听到周恩来的语气,似乎对此类尊称有些不以为然,心想这大概是总理习惯了称呼廖承志为“小廖”的缘故。正当赵朴初沉思之际,周恩来突然转过头来,又问向他。

周恩来问道:“赵朴老,你才40来岁,年纪不大,却早早地就被人称作‘赵朴老’,这是怎么回事呀?”赵朴初知道周恩来是在与自己开玩笑,便笑着解释说。

赵朴初笑着说:“‘赵朴老’是我的外号,是人家跟我开玩笑呢!”随后,他将这个外号的来历详细讲述了一遍:源于1938年他创办抗日救亡组织“益友社”时,与年长的社会贤达并列理事的经历。

他特别提到,当时自己才31岁。周恩来听完后,哈哈大笑起来,从此以后,他也亲切地称呼赵朴初为“赵朴老”。

中国与日本同为亚洲的重要国家,为了推动两国建立正常化关系,周恩来总理多次叮嘱赵朴初,务必通过佛教交流的渠道,增进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

他希望藉此促进两国关系的正常化发展。在周恩来的精心部署下,赵朴初于1956年以中国佛教协会的名义,率领代表团赴日本进行访问。

此次访问的重要成果之一,便是成功迎回了部分玄奘法师的顶骨,这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无疑是推动中日民间交流和官方关系改善的重大举措。

赵朴初后来回忆起一件与周恩来共商国事的小事。他说,家乡的广济寺之前悬挂着吴佩孚题写的牌匾。新中国成立后,有人认为吴佩孚是反动军阀,他的题字不宜保留,就将牌匾摘下丢弃了。

赵朴初将这个情况向周恩来总理反映。周总理的意见与赵朴初完全一致——他认为应该尊重历史事实,因此吴佩孚题写的牌匾是应该保留下来的。这体现了两位伟人对历史的共同态度。

风波中的坚守

1964年赫鲁晓夫下台,赵朴初即兴创作了诗歌《某公三哭》,并在《红旗》杂志上公开发表,这首诗在整个文艺界引起了轰动。

周恩来总理对这首诗作大加赞赏,甚至当着中国作家协会负责人的面表示:“中国作协应当吸收赵朴初为会员。”

赵朴初起初以为这只是周恩来总理的一句闲谈,并没有太放在心上。然而,不久后,赵朴初在出席一次宴会时再次见到了周恩来。

周恩来主动询问他:“你现在加入作协了吗?”赵朴初回答说:“还没有。”周恩来听后,当即对在场的作协同志说:“你们拿表来,我作介绍人。”

事后,全国文联副主席夏衍感慨地说:“赵朴初同志很光荣,是总理亲自介绍他参加作协的。”这足以显示周恩来对赵朴初的器重与关怀。

1966年“运动”爆发后,赵朴初也受到了冲击。然而,在周恩来总理的悉心保护下,那些造反派并不敢轻易对他进行批斗。

赵朴初因此得以在一定程度上免受更大的磨难。1967年8月5日,赵朴初写下了一首《四言·感遇》诗。

诗中写道:“忍辱负重,艰难劳止。回首邱山,折齿孺子。食草一杯,乳如江流。鞠躬尽瘁,无怨无尤。猗欤至哉,人民之牛。”

虽然赵朴初在诗中并未直接点明所写何人,但明眼人都能看出,他笔下的正是周恩来总理。诗句真切地展现了周恩来辛劳操持、无私奉献的精神,同时也是对当时“四人帮”胡言乱语的有力批驳。

1976年1月,周恩来总理与世长辞,赵朴初闻讯后悲痛欲绝,泣不成声。此后,赵朴初创作了许多纪念周恩来总理的诗篇,这惹恼了“四人帮”一伙。

他们开始追查所谓的“政治谣言”,矛头直指赵朴初。然而,赵朴初却毫不畏惧,他在一次座谈会上公开表示。

赵朴初说:“我可以坦率地讲,在总理去世之后,不仅我自己撰写悼念总理的诗词,而且还修改过不少别人写的悼念总理的诗词。那是因为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他继续说道:“大家都热爱总理,心心相通之故,并没有什么深不可测的背景,并没有什么可调查、可责难之处!”在那个特殊的时代,晚年的赵朴初敢于作出这样一番发言,不难看出他所展现出的勇气、正气和骨气。

这桩事件再次印证了赵朴初在佛教领域的深远影响力。1985年,海灯法师随中国电影代表团访问美国,在美国掀起一股“少林武术风”,随后又受邀到美国万佛城传法,因此名扬海外。

然而,少林寺的当家和尚释行正对此忍无可忍,他整理出一份上诉材料,呈交给了中国佛教协会的负责人赵朴初会长。

释行正严正声明海灯法师并非少林寺方丈。赵朴初在1985年12月16日写了回信,对海灯法师做出了非常客观的评定,很快平息了这场风波。他的判断和言语具有举足轻重的分量。

结语

从年轻时就被尊称为“赵朴老”的社会活动家,到受周恩来器重并亲自引荐的“国家宝贝”,赵朴初的一生不仅是个人卓越品德的体现,更是新中国统一战线和宗教政策实践的缩影。

他不仅以其在佛学界的崇高地位平息了海灯法师的争议,更以其在动荡年代对周恩来的坚定忠诚和对真理的无畏坚守,书写了知识分子融入国家大局、秉持气节的传奇篇章。他用行动诠释了,真正的“老”不是年龄,而是超越时代的智慧、品格与风骨。

新闻动态